百里凈TM100/500
— —經(jīng)微粒腸溶包衣技術(shù)處理,具有pH敏感靶向釋放特點
— —農(nóng)業(yè)部獸藥GMP企業(yè)生產(chǎn):(2004)獸藥GMP證字132號
藥物概況
1.吉他霉素又名北里霉素、柱晶白霉素,是由北里鏈霉素菌產(chǎn)生的多組分的十六元大環(huán)內(nèi)酯類抗生素,由A1、A2、A3、A4、A5、A6和A7等組成,其中A1和A5的抗菌活性最強,對革蘭氏陽性菌、部分革蘭氏陰性菌、霉形體、立克次氏體、螺旋體有較強的抑制作用。主要作用于細菌細胞核糖蛋白體50s亞單位,阻礙細菌蛋白質(zhì)合成,屬于生長期抑制劑。
2.吉他霉素在腸道吸收快,其排出速度也較快,且殘留量很低,在歐美和日本等國常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,具有促進動物生長,提高飼料轉(zhuǎn)化效率,防治呼吸道疾病和腸道疾病的功效,是農(nóng)業(yè)部《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(guī)范》Ⅰ類藥物中允許使用的大環(huán)內(nèi)酯類抗生素。但吉他霉素存在兩大缺點:一是味苦,對胃部有刺激,引起動物不良反應(yīng),如反胃、嘔吐和拒食,直接影響到動物采食;二是呈堿性,在pH值小于5.5的環(huán)境下活性會明顯下降,因此在經(jīng)過動物胃部酸性環(huán)境時,必然會大量降解而失活。
3.化學(xué)結(jié)構(gòu)式
抗菌譜
1.敏感的腸道病原菌:豬痢疾密螺旋體(豬),增生性回腸炎病原洛沙尼亞氏胞內(nèi)寄生
菌(豬),結(jié)腸炎病原螺旋體(豬),紅痢梭狀芽胞桿菌(豬),壞死性腸炎梭狀芽胞桿菌
(雞)。
2. 敏感的呼吸道病原:豬肺炎霉形體、嗜血桿菌、萎縮性鼻炎病原(巴氏桿菌)(大
劑量)等細菌性肺炎。
3.能降低大腸桿菌定植纖毛的腸壁附著能力,與Myosin一樣。
4.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譜與泰樂菌素、泰妙菌素、替米考星相同,與利高霉素相近。
5. 吉他霉素的活性譜遠遠大于速大肥、桿菌肽鋅、效美素等僅僅作用于腸道革蘭氏陽
性病原菌(對肺炎霉形體無效)的飼料藥物添加劑。
藥物代謝動力學(xué)
為了比較百里凈TM中活性成份的吸收特性與非腸溶包衣吉他霉素的差別,在小豬
按450mg/kg為劑量拌料給藥后,按圖列時間點采血,用微生物法測定血藥濃度,它們的血
藥濃度-時間曲線如下圖所示. 從下圖可看出,百里凈TM的達峰時間是1.06h,而非腸溶包衣
吉他霉素的達峰時間是1.5h,百里凈TM達峰時間比非腸溶型提前0.44h,說明相同藥量下百
里凈TM可以速效作用,計算兩者的AUC(藥-時曲線下面積用來表示藥物吸收程度)AUC百
里凈/AUC非腸溶型=1.37,說明動物對百里凈TM的吸收更安全、充分。
產(chǎn)品工藝特點
為了避免吉他霉素的強苦味以及對胃的刺激,同時避免其在胃部酸性環(huán)境中降解,提
高生物利用度,我公司結(jié)合藥物的上述特性,采用微粒腸溶包衣技術(shù),模擬動物體內(nèi)環(huán)境,
選用HPMCP和Eudragit( L,S型)為包衣材料組合配方,嚴格按照GMP要求組織生產(chǎn)出新型
腸溶包衣顆粒劑——百里凈TM,經(jīng)多次現(xiàn)場試驗表明:百里凈TM可顯著提高吉他霉素在
動物體內(nèi)的生物利用度(30-40%),即其添加量可以比非腸溶包衣顆粒劑低30-40%;同
時百里凈TM可明顯避免吉他霉素對豬胃粘膜的刺激,從而明顯提高采食量。
— —微分散技術(shù)制粒,確保各組分在分子狀態(tài)下融合,增加藥物與病原菌接觸面積;
— —第一層薄膜包衣,確保藥物在腸道靶向崩解釋放,提高吉他霉素的生物利用度;
— —第二層薄膜包衣,確保藥物經(jīng)胃環(huán)境時不受破壞,避免降解減少對胃粘膜刺激;
— —第三層薄膜包衣,確保藥物本身苦味被全面掩蓋,避免藥物苦味影響動物采食;
— —第四層薄膜包衣,確保運輸過程腸溶膜不受破壞,避免薄膜包衣在使用前失效。
圖解↓:
用法用量
品 種 |
使用量 |
百里凈TM100 |
百里凈TM500 |
乳豬料 |
20-50ppm |
200-300g |
40-100g |
小(仔)豬料 |
15-30ppm |
150-300g |
30-60g |
中大豬料 |
10-15ppm |
100-150g |
20-30g |
哺乳料 |
30-50ppm |
300-500g |
60-100g |
小中雞料 |
10ppm |
100g |
20g |
大雞料 |
5-10ppm |
50-100g |
10-20g |
包裝規(guī)格
20Kg/桶,25Kg/桶
貯 存 期
兩年
注意:產(chǎn)蛋期禁用,屠宰前2天停止給藥,治療疾病時連續(xù)使用不得超過5~7天。
請點擊鏈接下載瀏覽:
upfiles/201610/12/ecab6231c436906f.doc
2.
1.